旅行路上,那些让人忍不住按下快门的风景
清晨五点半,我被闹钟惊醒。窗外还是一片漆黑,但我知道,再过一个小时,东方的天空就会泛起鱼肚白。这是我第三次来黄山,前两次都因为天气原因错过了日出。我裹紧羽绒服,把相机和三脚架装进背包,轻手轻脚地出了酒店大门。
山间的石板路上已经有三三两两的游客。十月的黄山,凌晨的气温只有5度左右,呼出的白气在头灯的光线下格外明显。走到半山腰时,我的后背已经微微出汗,但裸露在外的耳朵和手指却冻得生疼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北海道拍雪景的经历,当时为了等一个完美的镜头,在零下15度的户外站了两个小时,回酒店后发现手指都冻伤了。
登上光明顶时,观景台上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人。我赶紧找了个靠前的位置架好三脚架。天色渐渐亮起来,远处的云海开始呈现出淡淡的粉色。这时,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在我旁边蹲下,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台老旧的尼康胶片相机。他调试镜头的动作很慢,但异常专注。
"等了四十年了。"他突然对我说,"年轻时来过一次,那天大雾,什么都没看见。"老人的话让我心头一热。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的瞬间,整个观景台响起一片快门声。我透过取景框看到,金色的阳光在云海上跳跃,远处的山峰像漂浮在海上的岛屿。老人颤抖着按下快门的画面,比任何风景都更让我难忘。
去年夏天在青海湖,我遇到一对来自成都的年轻情侣。男孩背着沉重的摄影包,女孩则举着手机不停地拍。傍晚的青海湖美得不像话,湖水呈现出梦幻的蓝绿色,远处是金黄的油菜花田和深绿的远山。男孩执着地寻找最佳角度,女孩却更在意两个人的自拍。
"别光拍风景啊,给我们拍张合照!"女孩撒娇地说。男孩无奈地笑笑,调整相机参数给他们拍合影。看着他们依偎在一起的背影,我突然明白,最美的风景照里,往往都有人的故事。后来我在整理照片时发现,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构图完美的湖光山色,而是那对情侣在落日余晖中相视而笑的侧影。
上个月去江南水乡,我在乌镇住了一家临河的老宅客栈。清晨六点,推开雕花木窗,薄雾笼罩的河道上,已经有早起的船娘撑着乌篷船经过。我举起相机时,船娘抬头冲我笑了笑,继续哼着小调划船远去。这个瞬间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日子,那时门前的河里也常有这样的小船经过。
中午在街边小店吃馄饨时,老板看我带着相机,热情地告诉我:"要想拍好看的照片,得去南栅的老茶馆,下午三点阳光斜射的时候最美。"按照他的指点,我果然拍到了理想中的画面:老茶馆的木格窗棂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,几位老人围坐着喝茶下棋,时光在这里仿佛静止。
旅行中拍得多了,我渐渐发现一个规律:那些真正打动人的风景照,很少是在著名观景台上拍的。反而是在迷路时偶然发现的小巷,或是当地人推荐的不知名角落,最容易拍到有温度的画面。在桂林时,我放弃了游客扎堆的象鼻山,跟着一位卖米粉的大叔去了他家后面的小山坡。从那里望出去,漓江在群峰间蜿蜒,几艘渔船静静地漂在江面上,远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。这样的画面,比任何明信片上的风景都更真实动人。
每次旅行回来整理照片,我都会想起那些拍摄时的场景:在张家界为了等一缕穿透云雾的阳光,在雨中苦守三小时;在敦煌的沙漠里,为了拍星空差点迷路;在鼓浪屿的老别墅前,遇到一位愿意讲述建筑历史的老人家...这些经历让一张张风景照变得鲜活起来。
现在我的电脑里存着上万张旅行照片,但最珍贵的不是那些构图完美的"大片",而是记录下旅途故事的画面:在黄山认识的执着老人,青海湖边甜蜜的情侣,乌镇友善的船娘和小店老板...他们的存在,让风景有了生命。
下次出门旅行,不妨放下对"完美风景照"的执念,多留意路上遇到的人和事。因为最美的风景,往往就在这些真实的相遇里。